(资料图片)
在农田间、在汗水里解开小龙虾产业发展谜题为深入了解稻虾共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的影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最近开展了为期7日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活动由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担任导师,带领11名团队成员来到湖北潜江、监利和石首,共同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在小龙虾养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团队在潜江市农业农村局询问小龙虾养殖情况 谢恒琦摄稻虾共作促发展从一尾虾苗到夏日餐桌上必备的诱人美食,小龙虾近些年在国人菜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团队成员来到我国小龙虾养殖第一大县——监利,了解到第一批虾苗于每年3月下旬投入稻田,并在水稻栽种前采用“捕大投小,轮捕轮放”的方式对小龙虾进行捕捞。区别于传统池塘精养模式,监利市目前已广泛普及稻虾共作模式。所谓稻虾共作,即稻虾互利——以虾利稻,虾排泄物为稻提供有机肥料并制约化肥农药使用;以稻利虾,稻秆为虾苗提供栖息场所,对虾苗提供保温作用,并为虾提供良好饵料;相比于传统精养模式,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维护了生态平衡、创造了更高的环境收益。
团队成员通过调研了解到,与纯稻作水田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监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诗模表示,如果一亩田只种植水稻,单亩利润大概在500元。引入稻虾共作模式后,单亩利润可达到800—1500元。在种稻的同时养虾,利润翻了一番,农民有了钱,心里踏实,也更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科技助农赋新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小龙虾的加工方式也不断做出相应调整。冰冻虾尾、预制小龙虾等一系列加工产品从潜江市销售到全国各地。当地代表性企业莱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小龙虾加工流程完善,从小龙虾筛选、清洗、烹饪,到打包、运输,2023年公司预计创造产值50.8亿元,并为当地及外省务工农民提供了上千个岗位,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莱克公司积极开展新型销售业务,通过网络直播、品牌联动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将“莱克虾,行天下”的产品理念落实到位。
监利、潜江两地小龙虾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监利市农业农村局主任张梦华表示,市政府已向养殖户提供相关病害保险,经相关机构查询、批准后,市政府可承担60%的保险额度。无独有偶,团队成员了解到,潜江市政府已为小龙虾养殖户订购全额保险,在机构认定后最高可承担全部赔偿额的50%。
养殖新模式保生态“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社会实践期间,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外,勤劳创新的农民又开发出“稻虾蛙”“稻虾鸭”“稻虾鳖”等多种养殖新模式。带着好奇,团队来到了石首市双绿丰虾稻连作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稻虾鸭”这一新型复合种养模式,见识了在稻虾共作模式基础上进行试验的成功案例。
烈日炎炎,成员们站在田埂上,卷好裤脚与衣袖,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进入种养田地。“杂草和水稻的主要区别在于水稻叶子的叶脉都是绿色的,而稗草的叶子是绿色的,叶脉是白色的。”一位农民介绍。同学们兴致勃勃,在劳动中学习辨别水稻和杂草,在田间找寻每一株水稻之间的距离、放鸭的时间与数量、为什么要用口感略差的黑米代替白米等问题的答案。团队成员贾怡慧表示,“每一个问题都不能只在书本中寻求答案,新时代的青年更要践行‘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在农田间、在汗水里解开所有的谜题。”
经过7天的走访,团队成员对稻虾共作模式及小龙虾养殖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成员吴晨说:“这是我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了解一个产业,从最开始的养殖到后续的加工以及政府的政策保障,这也让我对粮食更加珍惜。我为湖北的小龙虾产业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未来可以从事相关产业的研究,通过自己的行动提高我国小龙虾的产量与质量。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写在祖国大地上。”(薛淳予 贾怡慧)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02日04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