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和平
惠誉常青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在将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方面取得明显进步,2023年上半年,境内绿债发行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大部分发行人来自金融业、工业以及公用事业部门。在美国多次加息和通胀加剧等宏观经济因素驱动下,境外绿债发行规模在2022年下半年锐减之后开始缓慢反弹。
境内绿债市场稳定增长
(资料图)
2023年初迄今,绿债继续主导中国GSSS市场。得益于相对较低的利率和政府支持,2023年前5个月境内绿债发行规模达到3760亿元——相当于2022年发行总额的48%。惠誉常青预计,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将与2022年持平或更高。由于政策层面支持国内绿色融资规模扩大,金融业、工业以及公用事业部门继续在境内绿债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
境内绿债在将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2022年7月发布的最新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债券募集资金100%用于合格绿色项目。2022年7月后发行的绿债已满足上述要求。惠誉常青认为,中国境内市场绿债相对于非绿债存在折价且收益率更高,这与发达市场的“绿色溢价”形成对比,表明境内绿债的投资者需求较低。惠誉常青预计,随着中国在接轨国际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开放国内债务市场,境内绿债的需求将增长,这或将推升境内绿债的价格。
惠誉常青贾菁薇指出,得益于中国政府对扩大绿色融资规模的持续支持,2023年上半年境内绿债市场稳定增长,而境外市场则在萎缩。境内绿债质量改善且价格较低,有望未来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境内绿债市场。
境内市场缺乏“绿色溢价”
中国境内绿债相对于非绿债存在折价,且收益率更高。这与发达市场的“绿色溢价”形成对比——发达市场的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接受更低的收益率,以换取可持续发展效应。截至今年5月末,富时罗素中国(在岸人民币)绿债指数中1-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为2.94%,较整体境内债券指数高39个基点。
“绿色溢价”缺乏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在境内市场买入绿色资产的需求和意愿较低。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境内绿债的供应量快速增加。但是,绿债的需求仍不温不火,因为除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外的国内投资者持有绿色资产的动力不足。
惠誉常青观察指出,境内绿债发行人受益于政府支持,能以较低的借款成本为绿色项目募集资金。该发行人与政府关系紧密且现金流强劲,通常信用状况更好,因此受近期国内债务市场上信用事件的冲击较小。随着绿债收益率下降,2023年境内绿债和传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差距逐步缩小,这或许表明绿色资产的投资者需求正在走强。
报告指出,未能满足募集资金100%用于绿色项目这一要求的交易大部分是受国家发展改革委监管的企业债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和定向配售。惠誉常青的发现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研究相符,目前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一般营运资本而未能满足要求的境内绿债占比已大幅下降,境内绿债在将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关键词: